你的位置:

“窃密者”不除,受害者不仅仅是前海人寿

来源[未分类] 点击[39] 作者[游客] 时间[2017-05-20 17:46:38]

丨本文转自微博号:宋金波

丨作者:宋金波

“保密者”不除,受害者不仅是前海人寿。

任何人均可以第一光阴得出论断,那封在5月15日发出的,触及5份正式文件和《前海人寿2017年一季度现金流量表》《前海人寿保险资金应用与收益情形表》等数据的匿名邮件,最大的受害方是谁。

五份文件中,最具杀伤力的,是披露前海人寿侧面临着集中退保、现金流压力、团队不稳固、协作同伴不稳固等危险情形,乃至说起了具体的预期退保金额600亿。只管事后新浪财经等媒体采访的业余人士强调,600亿只是预估数字,其实不代表会实际发生,但刚披露时,600亿的数字,照样足够惹起普通大众产生恐慌,进而影响到对前海人寿的信心,以至于前海人寿不能不在17日晚间发布声明,强调自己运营正常,现金流稳固。

这份邮件是匿名发送给媒体圈记者的。有媒体人在网上公布了邮件截图,这是一个服务器在国外,“国际没法监控”的邮箱,乃至邮箱称号都是随便敲打的。

这则邮件的发布光阴,也能够说极其精到。5月14日,“一带一起”国际协作高峰服装论坛t.vhao.net开幕。当晚,万科关照布告,2016年度股东大会的光阴定在了6月30日。

邮箱选择、发布手法、光阴点……且文件逾越周期长,针对性异常强。不管从哪方面看,这封邮件都只能是精心谋划的结果,而不是某一次冒失的过错。这也象征着,发布者关于邮件可能形成的后果,是有充足预期的。

最间接的受害者当然是前海人寿。任何人都明白,这类信息泄露对前海人寿象征着甚么。当这类本不应当公布的“危险提示”涌现,引发舆论共鸣,出于下降危险的考虑,退保的可能性会增加,乃至形成类似银行挤兑的“金融踩踏事宜”。这是一种自我完成的危险。

对邮件中文件的解读可以有很多角度。个中一种角度,是足以证明保监会关于前海人寿的多次“要求”并未报以充足的“理解”。这让危险变得更为现实了。

从深圳保监局与保监会的角度,此次的文件被盗取是异常顽劣的。上述文件的密级暂弗成知。但这些文件,特殊是深圳保监局的下行文件,根据《中国保监会保密工作管理规定》:“机密”(级别)是一般的国家机密,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遇伤害。”简略从这些文件泄露后可能形成的金融危险来看,也理应属于“机密”级别。即使没有列入“机密”以上级别,这些数据,一般来说,也是不能随便外泄的,更何况经由过程国外邮箱发布。

除前海人寿,潜在受益者也跃然纸上。因为所谓“宝万之争”的恩怨,万科管理层再次站到风口浪尖上。但此事严重,很难轻率疑惑,何况,从万科的角度,今朝万科股权之争的态势,近乎尽在掌握。近乎“瓮中捉鳖”的局势下,前海人寿的姿态又已经低到不能再低,万科管理层是否有必要再这么做?除非按照上不得台面的“江湖规矩”,要“斩尽杀绝、鸡犬不留”,不置于死地不罢休,否则,必要性彷佛没那么大。

监管部门也一样。从民间行动来说,保监会作为政府机构的权威性暂且不谈,单讲现实,在前任保监会主席落马不久之际,任何官员都没有任何理由在这件工作上犯错,更弗成能容许、默认有意泄密的行动。

如果相干被盗取的文件失实,除非如以前所说,有人要将前海人寿“惩罚性”地置于死地,更大的可能性,便是有“保密者”。“保密者”可能来自任何一方。

考虑到被保密文件不仅包括前海人寿自己的数据,还有前海人寿未必能打仗到的深圳保监局文件,从常识来说,问题出自流程后端的可能性,显然高于前端。也是以,除前海人寿利益受损,理应要求对疑似文件泄露问题追究到底,监管部门乃至万科,也有理由推动清查。

从万科的角度,上次股东大会,董事会换届就已经有争议地延期,此次年度股东大会,仍未安排讨论换届事宜,本身就被诟病。依照万科一向宣示的安康、正当、尊重股东权柄的古代公司治理形象,有些做法值得商议。而在此次疑似文件泄露事宜中,万科也不意外地被视为最大嫌疑方之一。当此局势,万科虽然未必要刻意自我洗白,但至少在推动、合营清查,内部自查上,可以有所作为。

从监管的角度,2016年对前海人寿和其余部分保险公司的处分,由于家喻户晓的光阴“巧合”,坊间群情已经不少。所谓瓜田李下尚需避嫌,在此局势下,监管部门对企业更应尽可能保持厚此薄彼的公平,至少要避免给公众留下选择性执法、刻意惩戒、过分施压的观感。

鉴于前海人寿案例的特殊性,监管部门不仅须要面对可能的金融次生危险,还须要面对监管中的道德危险。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正常的金融秩序,不是单纯为了惩戒乃至“弄死”谁。是以,关于处分工具整改的连续跟进,关于前海人寿提出的合理要求及时给出评价,做出进一步处理的决定并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,既要及时,又要到位,就异常主要。

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康、有序,是监管部门的第一要务,本次前海人寿文件的“保密事宜”既关乎上市公司本身、也关乎监管部门的权威性。在此违景下,疑似内部文件外泄事宜的涌现,关于监管部门的权威伤害,实在是很大的。是以,不管泄密者来自何方,不管是外人照样“内鬼”,监管部门都有充足理由一查到底。

此次事宜傍边“保密者”掌握的内部文件之广,光阴跨度之久,异常值得鉴戒。文件最先的是今年1月3日,最晚的是5月2日,横跨几乎半年之久;覆盖的文件层级上至专门向保监会引导呈送的《送阅信息》,下至保险机构向保监会发出的申报,“保密者”都能一网打尽。如斯壮大的能力,谁能保证他的手里没有更多机密文件?此次受害的前海人寿,下次受害的又是谁?

2017年是防范金融危险的小年。但不论是“适度使用杠杆”照样“监管次生危险”,都不是最大的危险。最大的危险,来自市场根基、监管框架的缺损。如果监管部门的信息安全都不能保证,那么,在这个市场中,还有谁多是安全的呢?如果这样的危险不能及时掌握、填补,那么,就必然有更多的效仿者涌现。在最糟糕的情形下,乃至会有人以机密信息和数据,作为要挟、抹黑、讨价还价的筹码。这类局势,不管对任何管理者来说,都将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噩梦。

----END----

迎接关注【华商韬略baidu百家】,识风云人物,读韬略传奇,就在华商韬略!


本文采集于百度百家,作者整理。

分享

    最新评论:



评论文本(10-200个字符)超出部分会被自动删除.
刷新 点击图片刷新验证码,防止恶意攻击,验证码刷新延时5秒!
广告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