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

国产恐怖片 怎可止于市场鸡肋

来源[未分类] 点击[39] 作者[游客] 时间[2017-03-02 21:51:25]

翻看近10年的国内票房年度排名,在历年Top10中恐怖片难觅踪影。作为世界影坛的主要片种之一,恐怖电影为何在我国一直处于“不给力”的状态?提及这个话题,很多人总将矛头指向“过于严苛”的电影审查制度,简单地认为很多恐怖片都被“龙标”挡在了影院门外。面对同样的标准,以小博大的多部国产恐怖电影却能够过审并赢得票房。可见,电影映前审查绝非国产恐怖片的拦路虎,而是电影人还未能摸清门道罢了。今天,本文聚焦这个坐拥消费群体、而又有些力不从心的国产片种,聊聊关于恐怖电影的一些事儿。

当前国家实施的电影审查制度,出于行业监管需要,为影片创作划定了“活动区域”,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限制了艺术创作的自由。《电影产业促进法》第16条第4款、《电影管理条例》第25条第5款,用于指导审查工作的《电影剧本(梗概)备案、电影片管理规定》第13条第5款、第14条第4款,无一遗漏地都将“迷信”列为禁止在影片中出现的内容。因此,正如大家熟知的,在我国上映的电影中便不能直接表现“鬼”的形象了。但是,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,各种民间传说、志异名著都包含对“鬼”的描述和围绕其编写的恐怖故事,而且很多故事的展开均离不开人、鬼、妖魔、神佛等人物和他们的联结与对抗。没有了“鬼”,传统题材的恐怖片咋拍?

在天然的观影需求和潜在的票房购买力面前,这样的限制当然不能阻止电影产业对恐怖片的追逐,电影人想出了各种绕道而行的办法。远在上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影市场,国产恐怖电影便进行了具有创造性的探索(当然,也有人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)。当时,恐怖片多以现实题材为主,将能够制造恐惧感的元素揉进适合的故事类型,刺激电影观众的肾上腺。其中,一类是极具年代感的“反特片”,片中女尸、惨叫、雷雨交加、映在窗前的黑影、黑色橡胶雨衣、口罩后的尖利眼神、黑洞洞的枪口、阴森森的古刹、幽暗的地道等等,足以令人毛骨悚然。另一种则是以公安干警破案为主题的“惊险片”,往往是夺宝或者寻找动乱年代的余孽,利用片中的反面形象——走私集团头子、精神科医生等等制造恐怖事件,营造一种骇人听闻的恐怖气氛①。

后来,题材的局限性令这类创新很难形成突破,而且观众见惯了这种“弄虚作假”的真实题材,这样的影片便再无踪迹了。接下来的国产恐怖片更多是“装神弄鬼”或是主演“疑神疑鬼”,虽然部分电影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回报,但大部分影片基本都是票房、口碑双扑街,甚至引来观众的一片骂声。国产恐怖片在拍了骂、骂了亏、亏了再拍的恶性循环中,跌跌撞撞地前行。近些年上映的《画皮》系列,尽管并非恐怖片,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影行业为符合电影审查标准所做的努力。该系列影片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承接了我国古典名著《聊斋志异》所形成的IP知名度,并力邀知名导演和多位一线明星加盟,更重要的是,为了不触及监管红线,原著中明明是“面翠色,齿如锯”的狞鬼,在改编时成为了清丽、妩媚的狐妖小唯。“妖”可以有,“鬼”不能有,看似毫无意义的改编,却成了拿到“龙标”的关键技术操作。

▲电影《画皮2》小唯被寒冰地狱冰封

诚然,电影审查制度限制了恐怖片的创作内容和尺度,但如果由此推导出国产恐怖片质量欠佳是因为不能用鬼吓人,那更明显是个伪命题。因为,放眼世界影坛的经典恐怖片,基本找不到“鬼”,甚至连妖魔都没有。希区柯克电影中被誉为影史明珠的惊悚恐怖片《后窗》里没有鬼,名噪一时的低成本恐怖片《女巫布莱尔》甚至连女巫都从未现身,而好莱坞恐怖片《鬼娃新娘》中的“鬼娃”则是个玩偶。所以,国产恐怖片票房差、口碑更差的“锅”,不应该由“鬼”来背,更不能归咎于电影审查。

那么,电影人明知恐怖电影具有相当规模的观众群,也没有停止在艺术创作、技术处理等方面的尝试,为什么国产恐怖片仍令观众感觉“恨铁不成钢”呢。恐怖片作为电影类型之一,在内容创作、拍摄手法、灯光布景、演员表演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,适当的加以运用才能营造出激发观众内心恐惧的观影体验,成为一部看得过瘾、值得票价的恐怖片。而当前,国产恐怖片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:

内容创作上突破乏力

近年,在电影市场的各个热门档期都不乏恐怖片,有时更是扎堆上映。可是,相当一部分影片的内容趋于模式化:要么主角上来便被设定成一个伪装之下的精神病人,利用其极大的潜在危险来吓人;要么至亲含冤而死,主角为了一雪这血海深仇,策划出一连串的复仇行动;还有一些,主角则疑似肾上腺机能亢进,全程不明所以地处于惊恐之中,令观众看得云里雾里。可见,国产恐怖片在故事题材、情节设计等创作细节上,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,亟待实现突破。

影片制作上能力滞后

相比喜剧片、爱情片等片种,为了营造氛围、增强感染力,恐怖片在化妆、布景、灯光、音效、服装道具及镜头运用、后期剪辑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。这并非意味着一定需要投入重金“砸”效果,而是强调这些要素必须紧紧围绕制造恐怖这一核心目标进行设计、安排和落实。当前我国的恐怖片一般都会配备三个要素:漆黑的夜晚、忽明忽暗的灯光和时不时的惊声尖叫。和国外相比,我国的制作能力差距仍较为明显。起初,这三板斧发挥了一些作用,但是恐惧感作为一种感官体验也存在疲劳现象,时间长了,影片多了,已很难吓到人。

演员表演上功力不足

仍然是不同片种带来的要求差异,恐怖片的故事因其明显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氛围,需要演员充分揣摩人物内心,成为贯穿和整合影片所有恐怖要素的核心。因此,对恐怖片演员而言,相比一些青春片、爱情片、喜剧片,对表演功力的要求似乎更高一些。但显然,在演员甚至一线明星演技屡屡受到质疑的当下,国产恐怖电影也无法幸免。因看重粉丝效应,邀请“小鲜花”、“小鲜肉”出演恐怖片的制片商大有人在,但明星银幕表现实在令人不敢恭维。有人曾这样评论某部国产恐怖片的男主角,“只有三种表情,帅气的微笑,帅气的皱皱眉,帅气的摇摇头,排列组合,重复使用”。颜值高、人气高、票房号召力高,无法掩饰表演的青涩,更无法化解影片的尴尬②。

恐怖电影的独特魅力来源于,影片在放映过程中催生出观众内心的恐惧感,而后在放映结束,观众“回到”现实中便获得一种解脱和释放,这一过程也就是平常所说的“过瘾”。因此,在讲一个精彩故事时,令观众产生一种企图挣脱而又无能为力的压抑情绪体验,真切、深刻的“被吓到”,而不是仅靠突然出现的尖叫、怪力乱神般的音效等吓人,可以算作恐怖电影的理想状态③。当然,如果能在其中融入对人性美丑、社会正反面和国家、历史的思考,则故事会更为丰满、深邃,有望跻身佳作行列了。因此,恐怖片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“恐怖元素”:

▲恐怖片的亚流派——鬼娃题材片

脑洞大开又接地气的故事情节

恐怖片为了达到引发压抑情绪、增强恐惧感的目的,一般都会围绕“死亡”—这一人类最为深刻的恐惧来源做文章。因此,谁会驾鹤西去、为什么、何时、何地、生命如何结束以及能否躲过一劫、如何死里逃生等等,这些都是恐怖片故事中会一般会涉及的问题。脑洞大开、充分发挥想象,又紧紧贴合现实生活,同时兼顾关联性,将上述问题的答案设计好,一个影片便有了不错的故事框架。

例如海外恐怖电影中常见的鬼娃题材影片。其创作的最初灵感来源于日本现代仿真机器人教父级人物森政弘在1970年提出的“恐怖谷”概念,即: 当一个物体的外表和动作像真实人类,但又不是完美拟合时,作为观察者的人类会产生厌恶反应。电影人将这个科学发现应用于电影创作,用玩偶作为片中的吓人道具,甚至直接将鬼娃当成主要反派角色,通过独特新颖的人物形象和恐怖谷的心理作用,增强影片传导到观众内心的恐惧感。鬼娃恐怖题材也成为恐怖电影较为重要的亚流派。

还有我国观众比较熟悉的《死神》系列电影。片中并没有出现“死神”,而是用一阵妖风取而代之。算不上复杂的故事情节,因为“死神”的来无影去无踪而充满不确定性,同时每个人的死法既诡异、意外,又合乎逻辑。已知、未知、意外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系列悬念,令观众担惊受怕,又欲罢不能。奉行“悬念至上”的西方恐怖电影,所营造的恐怖感主要来源于故事情节。

并不陌生又令人坐立不安的故事场景

中外恐怖电影一般都将故事设定在近似于日常生活的环境中,并通过细节上的静动变化和镜头的适当运用,营造恐怖氛围。相比之下,日韩为代表的东方恐怖片更倾向于在一种相对真实的环境里,利用布景、音响效果制造出压抑、惶恐的感觉,而且更乐于借助电影化妆,通过人物形象增添场景中的恐怖氛围。

例如《午夜凶铃》中,安静的房间中突然响起的刺耳电话铃;《我的见鬼女友》中,深夜空荡房间中忽然刮进来的一阵阴风;还有《咒怨》中,外观漂亮的小洋房却被杂草包围,而其内部的房间较多,狭小而压抑。人物作为场景中的一个元素,也得到充分利用。譬如《咒怨》中,小男演员经化妆处理,双眼变成了积满暴戾之气的“无底洞”;《我的见鬼女友》中,困在水缸中的不得合眼的女演员等。令人害怕的人物形象和片中造型,足以引爆场景中积累的恐惧感。

▲电影《送葬人》剧照

专业的恐怖片表演

前文已提到恐怖片演员的表演问题。显而易见,该类影片需要演员所具备的,绝不限于能够真实地再现尖叫、呼救、狂奔等剧情,而是兼顾演员所表现出的人物内心状态,来引导观众的内心感受、催生恐惧感。正如曾执导过《鬼铃》《公寓》《笔仙》等多部知名韩国惊悚片的导演安兵基所谈到的:“演员台词的语调和呼吸很重要。尤其不能让在演员在演戏时眨眼睛。因为演员一眨眼睛,观众的紧张感就会消失”。恐怖片对演员功底的要求丝毫不低于其他类型片④。

此外,恐怖片中难免出现暴力、血腥的场景(尤其是海外影片)。对于演员来说,这些日常不可能见到的极端场面,完全是虚构出来的,在面对时如何做出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,如何控制语调、呼吸、眼神,也考验着他们的表演功底。

适合恐怖片制作营销的IP

历史上,我国的灵异志怪和神话小说为数不少,为恐怖电影汲取创作灵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来源。同时,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流行,也出现了不少魔幻灵异、或悬疑等题材的作品,也为国产恐怖电影进行改变开发提供了土壤。尤其是其中广受欢迎、已具备一定知名度的IP,更为影片备足了“自来水”,只等一个好故事来“开闸”。

在电影分级制仍未提上议事日程的当下,寄希望于放宽审查标准来释放创作能量,提高恐怖片质量,提振恐怖电影细分市场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面对当前困境,电影人需要借助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,从电影制作入手,从剧本创作、现场拍摄、后期剪辑等多方面推动国产恐怖电影的发展。以此,助力其摆脱市场鸡肋的处境,形成该类型片的良性微循环系统,成为支撑国内票房和行业发展的新力量。

(图片和有关数据来源于网络,归其权利人所有,禁止用于商业目的)

参考资料

①凤凰网:没有鬼的恐怖片也是一种艺术

http://ent.ifeng.com/idolnews/yuledaoxiang/special/kongbupian/

②腾讯网:中国式恐怖片困局——片中无鬼,如何吓人?

http://ent.qq.com/a/20120311/000009.htm

③百度百科:恐惧

http://baike.baidu.com/link?url=H2mpOec5UUAnLHHeQJCMViYy6vZs9AbagDA6qxtkPvCrvRB60AeSSse6EIhg5KOZmKG8SCNM6uuSG_NqngfBPknHxjJSrsnIMdJbreQQ6fC

④同尾注2

本文采集于百度百家,作者整理。

分享

    最新评论:



评论文本(10-200个字符)超出部分会被自动删除.
刷新 点击图片刷新验证码,防止恶意攻击,验证码刷新延时5秒!
广告2